题型介绍
一、选择题(本类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
下列选项中,读音和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恪尽职守:“恪”读作(gè) 意思是“谨慎恭敬”。
B.处心积虑:“处”读作(chǔ) 意思是“处置办理”。
C.翘首以待:“翘”读作(qiào) 意思是“抬起来”。
D.悄然无息:“悄”读作(qiǎo) 意思是“没有声音”。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二、文言文(题目分为若干组,每组题目根据所给材料进行答题。
-
阅读《子产不毁乡校》,然后回答11~13小题。
①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②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③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三、现代文阅读(题目分为若干组,每组题目根据所给材料进行答题。
-
阅读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然后回答21~25小题。
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它们不像北方的四合院,规规矩矩的,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②当然,南北文化一直在悄悄融汇,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置儿孙及其宝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节日大团圆。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③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族更为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族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是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④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现有的人口规模已很难容忍旧式宅院那样奢侈的建筑容积率。稍微明了国情的人,就不难理解高楼大厦是我们唯一现实的选择。看到某些洋人对四合院之类津津乐道,不必去过分地凑热闹。
⑤这种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拓展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们产生同样的流行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结?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⑥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在《曲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冰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四、作文((第1题为微写作,10分;第2题为作文题,50分)
-
微写作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四川省眉山市中心城区,坐落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祠。“一门父子三词客”,这是三苏父子书写的文化传奇。
请为“三苏祠”写一则推广文案。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