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题库

切换考试

初中语文

切换

  • 会员包含

  • 全部题量 490题
  • 临考密卷 2套
  • 模拟试卷 6套
  • 试题答疑 不限次数
  • 有效期 12个月
  • 更多特权

¥25.00 立即开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资格证 > 试卷列表 >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APP
做题

手机在线做题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 年份:2021年
  • 类型:历年真题
  • 总分:150.00分
  • 时长:120分钟
  • 题量:18
  • 做题人数:1人
题型介绍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 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朱自清《春》

    B.茅盾《白杨礼赞》

    C.汪曾祺《昆明的雨》

    D.鲁迅《藤野先生》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二、案例分析题(针对相关问题作出简明扼要的回答。
  • 阅读某教师“从《社戏》到《故乡》看鲁迅”教学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案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故乡》中的人物形象,知道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本节课我们也借鉴这种手法,探究文章的主旨。
    【比较阅读】
    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回顾这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读着这段优美的文字,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小英雄形象。说到少年,《社戏》中也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请大家比较《社戏》中的少年和《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找出他们的相似点。
    年龄:和“我”年龄相仿,十一二岁。
    生活环境:离海边不远的偏僻的农村。
    生活状况:无忧无虑。
    和“我”的关系:和“我”以哥弟相称,与“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性格特征:活泼、勇敢、热情、纯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他们非常相似,我们可以把少年闰土看成《社戏》中那群少年中的一个。他们都是“我”在故乡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是充满阳光的、美好的少年。
    【讨论续写】
    当年的小英雄闫土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迟钝麻木的“木偶人”。二十年后,《社戏》中这群孩子在故乡见到“我”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讨论:二十年后,长大了的《社戏》中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续写:想象二十年后“我”在故乡遇到其中一个孩子的情景,进行续写。
    续写要求:①结合人物特点和时代背景;②写出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的变化及“我”的感受;③150字左右。
    【展示交流】
    展示并说出自己续写的理由,其他同学补充评价,老师点评。
    问题:
    (1)评析“比较阅读”环节的作用。
    (2)评析“讨论续写”环节的目的。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三、教学设计题(针对相关问题作出简明扼要的回答。
  •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纪昀《河中石兽》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思考探究
    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二、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新的思考,请与同学交流。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
    积累拓展
    三、背诵这篇课文。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②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④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单元介绍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预习提示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注释,留意某些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一】翻译原文中画线的句子。
    【问题二】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问题三】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切换科目
切换考试

已购买考试(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