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题库主治医师

切换考试

高中生物

切换

  • 会员包含

  • 全部题量 814题
  • 临考密卷 2套
  • 模拟试卷 0套
  • 试题答疑 不限次数
  • 有效期 12个月
  • 更多特权

¥60.00 立即开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资格证 > 试卷列表 > 2023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答案
APP
做题

手机在线做题

2023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答案
  • 年份:2023年
  • 类型:历年真题
  • 总分:130.00分
  • 时长:120分钟
  • 题量:30
  • 做题人数:0人
题型介绍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 下列有关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鱼流线型的身体有利于在水中生活

    B.间作套种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C.抗生素的使用催生了耐药菌的出现

    D.DNA的双螺旋结构使DNA的半保留复制成为可能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二、简答题(针对相关问题作出简明扼要的回答。
  • VX神经毒剂是一种有机磷毒剂,可以与乙酰胆碱酯酶迅速结合。

    问题:
    (1)乙酰胆碱(Ach)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它在神经元的胞质中合成,贮存在______中,当神经元受到刺激后,Ach被释放,并通过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结合,从而将信息传递下去。(6分)
    (2)在正常情况下,Ach发挥作用之后,就会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见图5),从而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由图5可以看出,在Ach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可以被重复利用的物质是______(填“A”或“C”)。VX神经毒剂可以迅速与乙酰胆碱酯酶结合,从而导致______积累。(6分)
    (3)已知丁酰胆碱酯酶也可以与VX神经毒剂结合,并且对人体无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可以作为VX神经毒剂的解药。丁酰胆碱酯酶在人体内的含量非常低,但是可以通过______(填生物技术名称)大量生产。(3分)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三、材料分析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某教师在做“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的教学设计时,通过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分析,认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学生不易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据此,该教师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进行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通过分析图表总结生长素发挥作用时的特点,提高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合作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在学习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后,学生能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但对于生长素作用的认识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大多数学生认为生长素的作用就是促进生长。为了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观念,并加深学生对生长素作用的理解,该教师决定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证明生长素不仅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由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这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实验过程较长,想要在一节课内达到预期的效果有较大的难度。所以,该教师决定带领学生在课前进行实验,并制成录像,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相关问题,提高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教师拟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播放探究视频并展示课前实验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让学生绘制柳树的茎切段在不同浓度生长素下的生根数量柱状图,判断图中不同生长素浓度对茎生根的影响。通过同样的实验方法,画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茎、芽的生长的影响曲线。结合三幅图,总结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与其浓度的关系以及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与其浓度的关系,得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并解释身边的现象。
    最后设置如下的思考问题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1)选取的插条有何要求?为什么?
    (2)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各是什么?如何控制?
    (3)曲线呈现下降趋势是否代表抑制?如何判断是促进还是抑制?
    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包含哪几个方面。(12分)
    (2)分析该教学设计的优点。(8分)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四、教学设计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促胰液素的发现”的内容如下:
    促胰液素的发现
    1.囿于定论的沃泰默
    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其中的酶用来消化食物。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呢?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法国学者沃泰默(Wertherimer)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发现这样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之所以说它顽固,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你同意他的解释吗?
    2.另辟蹊径的斯他林和贝利斯
    英国科学家斯他林(E.H.Starling,1866—1927)和贝利斯(W.M.Bayliss,1860—1924)读了沃泰默的论文,却大胆地作出另一种假设: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1902年,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他们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证明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他们把小肠黏膜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称作促胰液素。
    3.巴甫洛夫的感慨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和他的学生们在消化腺的神经调节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他们也曾认为小肠中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发现与他们的结论大相径庭,于是他们做了重复实验,结果却与斯他林和贝利斯的一模一样。巴甫洛夫对学生深表遗憾地说:“自然,人家是对的。很明显,我们失去了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
    “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机构开发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包括5个教学环节:引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认知冲突;
    探究:根据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构迷思概念;解释:学生阐述对概念的认知,并尝试解决最初的问题;
    迁移:学生运用新、旧知识和概念解决新问题;
    评价:教师通过实践练习评价学生概念及应用能力的掌握。
    要求:
    (1)按照“5E教学模式”设计针对“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内容的基本教学环节。(10分)
    (2)设计“探究”环节的具体教学过程。(20分)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切换科目
切换考试

已购买考试(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