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题库

切换考试

新闻采编实务

切换

  • 会员包含

  • 全部题量 738题
  • 临考密卷 2套
  • 模拟试卷 5套
  • 试题答疑 不限次数
  • 有效期 12个月
  • 更多特权

¥78.00 立即开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记者 > 试卷列表 > 2024年新闻记者在《新闻采编实务》强化试题(二)
APP
做题

手机在线做题

2024年新闻记者在《新闻采编实务》强化试题(二)
  • 年份:2024年
  • 类型:强化试卷
  • 总分:200.00分
  • 时长:180分钟
  • 题量:64
  • 做题人数:85人
题型介绍
一、单选题(本类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 新闻采写是一种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息并将其整理、撰写为新闻报道的过程。新闻采写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众的()。

    A.娱乐需求

    B.知晓欲

    C.创作欲

    D.批判欲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二、多选题(本类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 确定新闻选题时,如何关注报道效果?()

    A.预测报道将产生的社会效果

    B.追求报道的轰动效应

    C.确保报道导向正确

    D.关注报道对受众的积极影响

    E.只报道正面事实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三、判断题(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
  • 新闻图表是运用夸张、幽默的绘画形象和构图语言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和评论。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四、问答题(针对相关问题作出简明扼要的回答。
  • 新闻采访报道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五、审稿编辑题(审阅分析下列新闻稿件,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编辑加工整理。
  • 审阅分析下列新闻稿件,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编辑加工整理。
    科技工作者坚守一线,潜心科研——创新攻关脚步不停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很多科技工作者在各自岗位上渡过。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任务大厅到地下700米的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站,从之江实验室的模拟火星试验场到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工作者坚守一线、潜心科研,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持续奋斗着。
    航天科研人员奋斗在逐梦太空的征途
    “林海,我是北京,即将进入‘天问一号’跟踪弧段,请按计划实施跟踪前的状态设置和检查……”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任务大厅里,任务指令声此起彼伏。这段时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需要为既将发射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以及后续即将执行的空间站各型号任务联调联试做准备,还要做好长期在轨运行的航天器的管理工作。“虽然目前中国空间站里没有航天员工作和生活,但是对它的监视控制仍在继续,为后续天舟四号发射和交会对接做好准备。”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航天器运控及长期管理团队副指挥胡国林说。
    近几年航天任务密集多发,在岗位上过节成为许多航天人的常态。2019年“五一”假期,正值天和核心舱任务的无线联试;2020年“五一”假期,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进行最后协同演练;2021年“五一”假期,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紧张的控制阶段,以及“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前的最后冲刺时刻。今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F、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用 6次发射完成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发射任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三亚发射成功后,火箭地面设备恢复团队已经在发射场工作了近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个假期也在继续工作,完成发射前的系统合练、总检查等工作。
    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航天人一直不懈奋斗。“只要有中国的航天器在天上,地面上就必须有人在,这是我们保护好太空资产的责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航天器运控与长管任务团队指挥张跃东说。
    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者———丝一毫都不能放松
    “五一”假期,位于广东省开平市金鸡镇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进入中心探测器安装的关键阶段。地下700米坑洞底部,工人正在施工,用大型不锈钢构件逐层向上拼装一个巨大的球形网壳。网壳拼装完工后,直径达41米,重达800多吨,将成为整个中心探测器的主结构,核心设备都安装其上。
    现场安装经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何伟,已经在这里连续工作了5个月。他每天都要下到地下施工现场查看进度情况,跟现场人员交流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协调解决突发情况等。为了保证工程进度,这个假期,他和同事们仍然在岗位上坚守。
    与其他工程不同,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标准在有些方面特别高,比如,不锈钢网壳网格安装精度要求误差在3毫米之内,等于13层楼高的建筑体,精度要达到厘米级,一丝一毫都不能放松。虽然施工要求高、时间紧,但项目团队成员们看着不断建设起来的大科学装置,格外有成就感。
    中微子研究的科学意义重大,国际竞争激烈。接棒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未来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将肩负起更艰巨的使命:捕获被称为“幽灵粒子”的中微子,测量其质量顺序,进而探索宇宙起源奥秘。为了不负使命,科研人员和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在岗位一线。“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按时高质量完成项目,并且达到预期目标。”何伟说。
    之江实验室地外探测项目组——希望成果早日“飞”到火星
    模拟沙漠、砾石、陨坑、浮土,一台探测器正在缓缓前行,不远处的几名年轻人正紧盯着电脑屏幕……这是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在浙江省杭州市南湖总部的模拟火星试验场。“五一”假期,地外探测项目组的科研人员正在对项目成果做最后的调试与检测,迎接即将到来的项目开题验收。
    “这是2018年科技部发布的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项目组课题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从算法到软件的一整套系统,让火星探测器在宇宙探索中变的更聪明。”“90后”项目负责人李月华带领着一支15人的“90后”团队,已经攻关3年多。
    20种不同场景的火星地貌需要自主设计和搭建,团队工程师周洋是这个近400平方米试验场的“设计师”。谈到如何使算法更准确,周洋介绍:“我们的算法越准确,模拟的地形越逼真,设计的场景越有针对性。”这个假期,团队将完成最后3种场景的构建。
    有人进行测试并改进匹配算法,以提升算法性能;有人同步优化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框架,测试融合效率;还有人在快速推进标定间的建设,完善空间同步精度验证方案……分工明确、通力协作,团队配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这是我们的常态,过年期间也在加班工作,有名项目组成员好几个月没回老家,晚上就跟在外地的孩子视频一会儿,再接着工作,”李月华说,“这些辛苦不算什么,大家目标一致,就是希望成果能早日‘飞’到火星,助力火星探测。”
    中国地质大学科研工作者——十余年扎根三峡监测滑坡
    船行三峡神农溪一处江面,峰峦起伏。不远的岸边,座落着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
    一大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7名 师生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P5,正常!”“P9,正常!”……沿着规划路线,师生们分头巡视滑坡上的监测设备,检查外观和使用状况,逐一拍照记录。野外站副研究员陈春晖介绍,野外站的大型综合试验场布设了天、空、地三大监测系统,能够立体追踪滑坡体的位移程度。
    “P16是新布设的北斗卫星系统地表变形监测点,我们与它合个影。”野外站党支部书记熊承仁教授招呼大家。
    师生们所在的黄土坡滑坡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古滑坡体。中国地质大学的科研工作者来到这里,建成一座大型野外综合试验场。
    “试验场建在体积6900万平方米的巨型滑坡体上。”熊承仁说,最初这里没水没电没信号,如今完成生态复绿的黄土坡郁郁葱葱。
    短暂休整后,师生们前往隧洞群,对地下水沉积物进行采样。隧洞群是试验场的核心部分。科研人员在滑坡下打了908米的主隧洞和5个支洞,依托隧洞群提供的观测条件,在滑坡体内完成了多项复杂试验。经过10多年的努力,团队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
    熊承仁介绍,滑坡体一旦复活,将有滑向黄河的可能,从而引发灾难。“我们的事业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紧联系在一起。”熊承仁说,正因如此,野外站一直坚持现场研究,团队成员长期轮流驻守,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灾害的防控提供基础性长期观测资料。
    (《人民日报》2022年05月06日第12版)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六、写作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 根据以下材料,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撰写一则消息,包括标题及导语,导语形式不限,字数为600—800字。
    “据估算,如果天地互联的在轨卫星能为各行各业提供随用随叫的智能共享服务,它的投入产出比可以达到一比十。”在日前召开的2023全球共享星座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指出,采用软件定义技术的智能卫星具备“物尽其用”的条件,具有投入1个亿创造10个亿价值的潜力。
    “从空天产业链的总体看,火箭、卫星的研制发射占链条体量的20%—30%,剩下约70%来自应用。可见,如果应用做不好,前期工作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展现。”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孙来燕表示,整个卫星产业链条最终“落地开花”在应用,应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那么,如何让卫星提供智能共享服务、实现“物尽其用”?如何充分发掘在轨卫星潜在价值,真正激活商业卫星产业?
    卫星数量庞大,亟待智能化激活
    “传统卫星是孤立的系统,面向专业用户,开放性、共享性严重不足。”李德仁介绍,空天中的信息经过运控、成像、接收、处理、分发等传统流程处理下来,有效信息少、延迟现象明显,满足不了商业化应用需求。
    “当前,卫星可以获取精确的时间、空间、位置信息,也可以获取农作物生长状态,自然环境的水文、冰川、大气等要素,但使用门槛较高,无法随用随取。”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欧洲科学院院士金双根解释,一方面受限于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实体卫星一直在绕行,只有在指定位置的“窗口期”才能获得有用信息,存在大量“空窗期”。
    如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用软件定义技术打造智能、互联、共享的卫星系统,是商业化应用关键。李德仁介绍,轻量化、可扩展、可重构、通用化等都是智能卫星的特点。随着星载系统的迭代升级、地面上载安装软件等业务能力的实现,手机上就可以实现对卫星数据的利用。
    “手机智能化的过程给卫星智能化带来启示,选择软件定义技术是决定应用前景的关键。”中国科学院软件所研究员、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秘书长赵军锁介绍,当前我国26个省份有自己的民用商业卫星,部署规模超万颗,这些卫星亟待采用软件定义技术激活巨大潜能,即在规划设计时搭载开放式平台,建立统一网络、编程接口,支持软件定义功能、支持互联互通等。
    共享策略,卫星“抢单”服务普通用户
    所谓独木难成林。一颗卫星的应用功能将在“星座”的模式下发挥更大效能、实现更全面高效的感知和决策。
    “例如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监测,我们用到了130颗卫星的共享数据,不仅可以获得高时空分辨率的水体、气象等数据,还可获得地下数据;不仅分析污染,还可实时锁定违规行为。”金双根指出,共享星座大大提高应用的准确和时效。
    在数据需求的驱动下,建设卫星星座大势所趋,但大多数卫星企业不具备Space-X的财力运行数万颗卫星,只能发射单一卫星或小星座。那么如何解决大量卫星及星座难以形成足够服务能力、难以实现盈利、难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呢?
    “软件定义卫星技术可消除壁垒,带来共享可能。”赵军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如果像“网约车”一样调度卫星,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卫星“空窗期”,还可以降低卫星使用成本和门槛,让更多用户随用随叫。
    那么,当前的技术能实现不同卫星的调度和共享吗?“以虚拟卫星作为间接层,有望实现全球范围内卫星的调度。”赵军锁解释,“间接层”上为地面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也为星上软件提供统一的运行环境。
    “与‘网约车’服务中的就近原则类似,地面任务通过统一接口上传后,由对应任务区的卫星‘抢单’执行,达到低成本获取天基服务的效果。”赵军锁介绍,目前联盟正在推进11个方面的标准、规范以及技术框架的研发指定工作,为共享星座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体系。
    共享星座的生态和理念正在全球逐步形成,吸引了来自俄罗斯、瑞典等多个国家的同行参与共建。俄罗斯共建者代表伊万诺夫表示,采用多边共管的方式为不同行业用户提供大型开放星座系统,将推动各个国家公平享有天基信息服务;塔吉克斯坦共建者代表TALANT
    表示,全球共享星座计划通过国际化合作共建的方式发展商业航天事业,值得本国企业积极参与……共享星座的国际共建者“朋友圈”正不断扩大,正在推动共享星座产业链、生态圈的升级优化。
    (《科技日报》2023年04月21日第02版)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七、综合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 请根据以下材料,撰写一篇600—800字的新闻报道,要求:
    (1)必须含有直接引语。
    (2)自拟标题与导语。
    (3)标题控制在30字以内,导语控制在100字以内。
    5月2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张雨浦等多位官员围绕“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牵引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作介绍,并答记者问。
    第一,在经济发展方面,实现了量质齐升。宁夏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但近几年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提升较快。2023年GDP增长了6.6%,居全国第五位。今年一季度增长了5.8%,连续8个季度进入全国的前10名。特别是宁夏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农业总产值分别晋升到全国的第一位和第三位,也创造了宁夏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宁夏的主导产业近几年发展得比较快,后劲也比较足。比如,现代煤化工建设方面,总的产能已经达到了3000万吨,其中煤制油连续三年超过400万吨,居全国首位;煤制烯烃产能达到了470万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在深加工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比如,特种面料丝纱纺织和高档香水原料,都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宁夏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也有明显提升。宁夏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宁夏发展的第一增长极,已经建成了我国西部唯一的算力和互联网交换“双中心”,现在有亚马逊、中国移动、美团、西云等100多家企业在宁夏建立了数据中心或者应用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储备。现在宁夏还在抓紧建设一些新的产业,比如说量子+工业互联网平台,还有线上算力产业园,也都在加快建设。同时,宁夏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也比较快,比如说智能铸造、智能仪表、智能机床都处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此外,有一批新兴产业的大项目、好项目都在加快建设,这些都为宁夏今后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在民族团结方面,实现了同心同向。作为民族地区,宁夏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彻到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2023年,宁夏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市县两级全覆盖,“黄河水甜、共产党亲、总书记好”已经成为宁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下一步,宁夏要重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使宁夏民族团结的形势更加巩固,同时也为“共圆伟大中国梦”凝聚更加强大的共识与合力。
    第三,在环境保护方面,实现了生态优先。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也是唯一全境列入“三北”工程范围的省区,生态保护的责任很大。近几年,宁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保护和治理工作。比如,宁夏全力打好黄河保护持久战。黄河宁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了Ⅱ类进出。特别是涉及黄河安澜的治理工程,今年也全面开工建设,黄河安、黄河净、黄河美的基础在持续巩固。另一个比较突出的就是宁夏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荒漠化总面积比较大,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宁夏人民发明的“草方格”治沙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也入选了联合国“环境保护500佳”案例,得到了广泛推广。国家新一轮荒漠化治理任务下达之后,宁夏又全面加大力度,全区820万亩的治理任务,原计划2030年完成,宁夏可以提前3年全部实现目标,宁夏的生态环境也将变得越来越好。
    第四,在民生保障上,实现了稳步提升。针对宁夏人均收入偏低这样一个区情,宁夏坚持把就业增收作为最大的责任和最硬的指标,每年将80%左右的财力用在民生事业上。2023年,全区新增教育学位3万多个、新增医疗床位2000多个、为2万多新市民解决了住房问题,育儿补贴实现了全区全域覆盖。特别是全区总人口连续10年保持了正增长的态势。全体居民收入连续两年跑赢了GDP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在现代化生活方式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比如宁夏建成了全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两个国家级示范区,通过数字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张雨浦表示,今后,宁夏将坚持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牵引,加力构筑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着力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和中国算力之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为全面建设美丽新宁夏打下更好基础,为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作出宁夏贡献。①
    (国新网,2024年04月08日)
    ①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围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作介绍[EB/OL].(2024-04-08)[2024-07-01].http://www.scio.gov.cn/live/2024/33667tw/.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切换科目
切换考试

已购买考试(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