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题库

切换考试

新闻采编实务

切换

  • 会员包含

  • 全部题量 738题
  • 临考密卷 2套
  • 模拟试卷 5套
  • 试题答疑 不限次数
  • 有效期 12个月
  • 更多特权

¥78.00 立即开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记者 > 试卷列表 > 2024年新闻记者在《新闻采编实务》强化试题(一)
APP
做题

手机在线做题

2024年新闻记者在《新闻采编实务》强化试题(一)
  • 年份:2024年
  • 类型:强化试卷
  • 总分:200.00分
  • 时长:180分钟
  • 题量:64
  • 做题人数:88人
题型介绍
一、单选题(本类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采写贯穿于新闻生产的哪些环节?()

    A.新闻发现、新闻选择、新闻呈现

    B.新闻线索、新闻策划、新闻编辑

    C.新闻发布、新闻评论、新闻追踪

    D.新闻审核、新闻排版、新闻发布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二、多选题(本类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 影响新闻报道社会效益的主要因素包括()。

    A.报道质量

    B.主题和内容

    C.传播渠道和平台

    D.时间性与空间性

    E.新闻报道的娱乐性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三、判断题(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
  • 新闻采写的真实性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事实第一性的原则。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四、问答题(针对相关问题作出简明扼要的回答。
  • 网络新闻背景写作需要注意什么?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五、审稿编辑题(审阅分析下列新闻稿件,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编辑加工整理。
  • 审阅分析下列新闻稿件,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编辑加工整理。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9月1日正式施行第二次
    青藏科考为立法提供核心支撑
    9月1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针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出台的专门区域性法律。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一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保护地位特殊,立法意义重大。
    第二次青藏科考如何支撑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立法工作?科技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科考队核心立法意见被高度肯定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制定特别强调了科技的支撑作用。第二次青藏科考为内容起草、立法启动、立法调研、立法论证、立法定稿等提供了核心支撑,科考队提出的一系列核心立法意见被高度肯定和采纳。”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介绍。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运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的总体立法体系科学内容,建议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系统规划中,除了山水林田湖草沙,还要特殊考虑“冰”,要从地球系统整体观加强冰川变化综合观测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冰崩和冰湖馈决灾害监测与预警,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的地球系统保护修复治理。
    同时,第二次青藏科考还阐释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比如,青藏高原的雪山冰川冻土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一大亮点,就是提出建立建全青藏高原雪山冰川冻土保护制度。
    “保护法明确了对高原雪山冰川冻土的保护,并强调建立健全青藏高原雪山冰川冻土保护制度,开展雪山冰川冻土的检测预警和系统保护,”姚檀栋说,“法律对青藏高原雪山冰川冻土的资源调查、基础研究、系统保护、资源开发和风险评估等做出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的建立离不开长期对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所取得成果的支持。”
    特别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推动长期研究工作,掌握青藏高原生态本底及其变化;充分运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中的支撑作用。“这也为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落实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提供了根本遵循。”姚檀栋说。
    法律是研究成果的一次重要转化
    2021年12月,受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负担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草案建议稿”)的起草工作。
    接到任务后,中国科学院便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团队,建立了起草工作组,由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三分队队长欧阳志云研究员担任组长,具体负责组织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立法重要问题研究、起草草案建议稿。
    “我们分析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生态问题及其近40年的变化势趋,系统调研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进展,提出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格局总体架构。”欧阳志云说。
    同时,起草工作组还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分析了青藏高原主要生态问题,评估了生态保护措施与政策的成效以及面临的问题,确立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思路,并针对青藏高原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提出保护修复的法律要求与规定,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草地退化等生态问题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我们虽然只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了相关的研究和草案建议稿的起草工作,起草工作离不开兄弟单位的支持。”欧阳志云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纷纷贡献了在森林、土壤、湿地、草地、荒漠以及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科研力量和研究成果。
    欧阳志云强调,中国科学院关于青藏高原原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积累长达几十年,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是这些长期系统性研究成果的一次重要转化。
    (《科技日报》2023年09月01日第03版)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六、写作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 根据以下材料,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撰写一则消息,包括标题及导语,导语形式不限,字数为600—800字。
    为期4天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19日落下帷幕。本次职业大赛呈现出如下趋势:
    趋势一:纷繁多彩的新职业前景广阔
    从飞机维修、汽车技术、机器人系统集成,到工业4.0、云计算、数字建造,再到花艺、美发、烘焙……走进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赛场,各种比拼令人眼花缭乱。
    首次设置的新职业赛项,凸显出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发展不断走向多元化、专业化。
    “参赛选手较上届增加58.2%,重点增加了全媒体运营、互联网营销、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等20个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类赛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介绍,高学历选手大多集中在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领域,显示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记者看到,在互联网营销赛场,选手们拿着折扇对着手机摄像头“花式带货”。裁判长薛茂云告诉记者,传统营销向数字经济迈进,需要大批人才支撑,选手要掌握市场分析、直播装修等多种技能。
    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赛场,有着博士身份的重庆科技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冯伟格外受关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是国家发布的新职业,对我来说是新挑战。”
    “设置新职业赛项,对增强新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感、促进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王晓君说。
    家政服务(整理收纳)赛场上,选手们在“房间”内麻利地分类整理杂物。裁判长谈檀是一家整理收纳服务公司的负责人,她深有感触地说:“2015年公司只有我一个人,现在发展到1000多人,市场需求显而易见。我正在参与编写整理收纳的国家职业标准,希望更多人通过大赛认识并加入这个职业。”
    趋势二:职业教育水平改善,多领域人才彰显“真功夫”
    “从这几天的比赛看,选手水平整体提升明显。”担任数控车项目裁判长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级工程师宋放之感慨地说。
    “天上飞的卫星、飞机,地上跑的高铁、汽车,还有杯子、瓶子等生活用品,都要用数控车床做出模具再加工出来。”宋放之说,现在题目难度大幅提升,但选手们还能拿到很高的分数。
    曾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摘金的吴鸿宇,这次作为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教练来到赛场。他告诉记者:“能明显感觉到各省都加大了投入力度,竞争更加激烈。”
    “无论是操作技法还是选手的综合素养,都有很大改进。这体现了我们办赛水平的提高,也折射了职业教育水平的改善。”焊接项目裁判长、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景凤说。
    记者注意到,这次大赛更加注重考察选手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珠宝加工赛场,选手们使用真金白银和珠宝制作首饰、一决高下。从飞机到轨道列车,从重型车辆到新能源汽车……大赛更多用“真枪实弹”“真材实料”,还原真实的工作场景。
    毕业于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22岁选手吕岳强,参加了飞机维修项目的比赛:“要在真实飞机上完成部件更换、设备检查和修理等,对个人能力是极大考验。”
    这次大赛还首次设置企业分赛场,让选手们到实际工作地见“真功夫”。
    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起重设备应用技术项目火热比拼。选手对着一块块屏幕和按钮,远程操控1公里外的岸桥进行集装箱装船作业。来自宁波海港集团的选手吴飞说:“我以前是现场开岸桥的司机,随着港口加快智能化建设,前年开始远程操纵岸桥。远程操作无法同步了解机械的运行状况,对技术的要求更高。”
    趋势三:高技能人才市场紧缺、未来可期
    这次大赛吸引了诸多企业积极参与。不少企业负责人专门来到现场观看比赛、招揽人才。
    涂料行业讲究“三分料、七分工”,油漆工至关重要,但近年来一直面临人员老化断层、高技能人才缺乏等问题。立邦产业人才发展中心总经理付俊英连续几天都在场馆“蹲守”,她告诉记者:“上届大赛我们就吸纳了一些优秀选手,这次好几个分中心的负责人都来了,也已与几名种子选手明确了意向。”
    “我们聚焦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和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赛项,获奖选手将对标研发工程师的待遇水平。”山东中德栋梁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蒋作栋说。
    记者发现,企业不仅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院校合作也更密切。大赛期间,一批企业与学校签订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订单。
    大赛深远的影响,是让越来越多人看到技能的价值、看到技能成才的前景。多位院校负责人表示,参加过技能大赛的选手,找工作时都很抢手,大企业基本直接录用,待遇也不错。
    “成才道路不止一条,学一门好技术,也能让人生出彩,”刘景凤说,“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缺口很大。通过大赛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增强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同,一定会鼓励带动更多人学习技能、投身技能、提升技能。”
    (《中国青年报》2023年09月20日第03版)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七、综合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 请根据以下材料,撰写一篇600—800字的新闻报道。要求:
    (1)必须含有直接引语。
    (2)自拟标题与导语。
    (3)标题控制在30字以内,导语控制在100字以内。
    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中外媒体记者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并举行专题讲座,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考古博物馆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建筑外形似鼎如尊,硕大的篆书“史”字高悬于外墙。
    拾级而上,一扇镌刻着《千里江山图》的厚重大门在记者面前徐徐打开,一条金色的“历史大道”铺展向前,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中外记者一行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举办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国祥介绍,中国考古博物馆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立,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展出的出土文物精品全部来自考古田野挖掘一线,集中展示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让记者们仿佛置身考古现场。距今8000年的玉玦、距今7000年的陶人面像、朱书文字扁壶等都成为记者们集中关注的焦点。“几千年前就可以画出这么精致的图案”“真漂亮!这太令人着迷了”……中外记者由衷地感叹中华先民的智慧、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少外媒记者饶有兴致地通过智慧屏的触控功能细致观察文物图像,纷纷按下快门打卡拍照。
    参观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举行专题讲座,用丰富的考古发现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形成脉络,并与中外记者互动,阐释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考古工作对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46名中外记者参加活动,其中包括来自16个国家25家外国媒体的33名记者。记者们表示,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我对中国的历史很感兴趣,专题讲座非常有趣且内容翔实,使我有机会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细节,”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记者迭斯回顾采访之行时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活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其他类似的机会。”①
    (国新网,2024年02月28日)
    ①国新办组织中外媒体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EB/OL].(2024-02-28)[2024-07-01].http://www.scio.gov.cn/cfhd/202402/t20240228_835289.html.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切换科目
切换考试

已购买考试(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