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题库

切换考试

新闻采编实务

切换

  • 会员包含

  • 全部题量 738题
  • 临考密卷 2套
  • 模拟试卷 5套
  • 试题答疑 不限次数
  • 有效期 12个月
  • 更多特权

¥78.00 立即开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记者 > 试卷列表 > 2024年新闻记者在《新闻采编实务》模拟试题(一)
APP
做题

手机在线做题

2024年新闻记者在《新闻采编实务》模拟试题(一)
  • 年份:2024年
  • 类型:模拟试题
  • 总分:200.00分
  • 时长:180分钟
  • 题量:64
  • 做题人数:179人
题型介绍
一、单选题(本类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 ()是指新闻报道针对特定的受众或用户群体,有效传递信息和价值观,影响公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A.互联网思维

    B.运营思维

    C.针对性和有效性

    D.了解受众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二、多选题(本类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 新闻采写的专业性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做到()。

    A.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B.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以提供多样化的新闻报道

    C.坚守新闻工作的伦理道德

    D.只专注于文字报道,不涉及多媒体形式

    E.实时评估受众反馈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三、判断题(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
  • 新闻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新闻写作的质量和效果。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四、问答题(针对相关问题作出简明扼要的回答。
  • 在融媒体时代,融合报道越来越普及,这对融合报道记者提出了新要求。请简述融合报道记者需要的专业素质。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五、审稿编辑题(审阅分析下列新闻稿件,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编辑加工整理。
  • 审阅分析下列新闻稿件,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编辑加工整理。
    上海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1.85米,身姿挺括,全身43个圆状关节,可以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和抗冲击干扰……在位于上海张江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一款名为“青龙”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引人入胜。目前,上海已发布多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
    2020年,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海用有效路径探索改革思维,加快集聚人工智能关键要素,着力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完善统畴协调机制,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要求我们激发改革活力,强化政策服务供给。”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说。
    2022年10月,上海人工智能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施行,随后出台推进算力资源统一调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模型创新发展等政策措施,重点推进模型创新扶持计划、智能算力加速计划、示范应用推进计划,打造大模型测试验证与协同创新中心、语料数据联盟、智能算力调度平台、软硬件适配测评中心、大模型开源社区和协作平台。
    市区联动协同推进,发挥各区优势。浦东新区加速推动智算芯片、人型机器人等硬件攻关企业发展,徐汇区着力服务大模型等算法创新企业集聚式创新……全市组织建成规模化智能算力集群,重点部署在松江、临港等区域,为大模型训练提供支撑。目前上海形成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徐汇西岸智塔、临港滴水湖AI创新港、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3+X”集群格局。
    着眼当下、面向未来,上海加快构建开放、安全、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打造软硬适配和测试体系,支持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建立深度链接软硬适配方案,推动实验室连合上海仪电等企业合作,为智算中心建设提供芯片选型依据;成立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产业链整合,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基地,降低企业算法创新成本,推动零部件标准化;建设多层次人才体系,成立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机器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人工智能理论日趋活跃,显示出勃勃生机。商汤科技推出企业级大模型一体机,可同时支持企业级千亿模型加速和知识检索硬件加速,相比同类产品节约成本80%;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修复《敦煌遗书》页面和文字,助力传统文化保护;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应用支付宝“AI就医助理”解决方案,为患者提供语音交互“AI陪诊师”;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已吸引80余家大模型企业入住……
    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企业从2018年的183家增加到2023年的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跃升到超3800元,大模型企业达上百家,其中34款大模型通过备案。
    (《人民日报》2024年07月02日第01版)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六、写作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 根据以下材料,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围绕创作多样化新闻报道,并针对不同网络平台进行内容采写撰写一则评论,字数为600—800字。
    假日出游人从众,“下沉式旅游”热度初显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旅游业井喷式爆发,面对网红城市、热门景区买不着票、住宿订不了房、到处“人从众”和“刺客”频现的现状,不少游客选择去往未知的县城、乡镇、村寨。
    今年“五一”假期,旅游需求全面释放,旅游消费呈井喷式爆发。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
    这个假期不少热门客源地、热门目的地往返火车票开售即售罄,游玩买不着票、住宿订不了房、到处“人从众”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网上关于出游遭遇各类“刺客”的话题也经久未消。
    记者注意到,在这个2.74亿人次出行的小长假,一部分人在各类热门景点中极限“拉练”,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下沉式旅游”,把假期交给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县城,甚至是乡镇、村寨。
    都市游仍唱主角
    今年“五一”放假前两周,重庆奉节县的张强订了前往上海的机票。4月29日下午,在经历了“人山人海”后,他和家人到达目的地。但让他没想到的,各景点基本爆满,本打算带孩子到迪士尼游玩,也因为人太多被中途“劝返”。
    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陈超告诉记者,相较往年,今年“五一”假期,都市游再度成为主角。他说,前两年周边游、乡村游异常火爆,但随着环境变化,三、四线城市或乡镇居民,尤其有孩子的家庭,更愿意到一、二线城市。
    5月3日,多家线上平台发布的“五一”出游数据报告显示,排名前十的旅游目的地中有北京、杭州、重庆等都市。
    还有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职场人群是出游的主力;老年旅客比例较平季下降,已不足5%;儿童和中小学生旅客比例升高,超过10%。“从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来说,上班族及儿童、学生也更愿意到陌生的城市去走走看看。”
    旅游消费遭遇价格“刺客”
    旅游消费市场异常火爆的背后,游客们关于“旅游刺客”的吐槽也层出不穷。
    从湖北武汉来某地旅游的王明(化名)4月29日晚抵达该地后,在出租车上客点,面对排成了长龙的队伍,他听信了在周边揽客人“上车就走,打表计费”的话。没想到导航显示仅需26元的车费,硬生生跳到了80元。
    “刚上车就觉得不太对劲,这个车不是出租车。我和女友把行李放到后备箱后,司机把车锁上了,又跑去揽客,差不多等了20多分钟,直到又领来2名游客才出发。”王明坦言,考虑到已经等了这么久,加上比较晚了,想尽快到酒店休息,就没有计较,但到达目的地后,还是被要求支付了60元的车费。
    有的游客遇到“酒店刺客”:预订住宿后,酒店民宿以装修、系统出问题、老板换了等理由要求游客退单,之后再提高价格,重新售卖。
    一位游客称,今年3月她预订了“五一”假期某地的一家民宿,当时民宿在做踏青的促销活动,价格优惠,但在假期来临前,她突然接到民宿工作人员电话,说民宿正在装修,不能保证装修完工时间,建议她退房。随后该网友发现这家民宿在其他平台上有房,只是价格已经涨到了原来的3倍多。
    面对这些刺痛游客、更刺痛市场的“旅游刺客”,陈超认为,如何接招、拆招、出招考验着地方监管部门的能力和智慧。
    将假期交给一个“小”地方
    “与其在热门城市去遭罪,还不如随便找个陌生的地方躺几天。”节前,随着网上关于“五一”假期出游的话题热度不断攀升,不少计划出游的上班族、年轻人不再盯着网红城市和热门景区,而是选择“下沉式旅游”,将假期交给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县城,甚至是乡镇、村寨。河南郑州的周玉儒就是其中之一。
    周玉儒告诉记者,原本准备今年“五一”假期带着家人到重庆主城体验“8D”城市,但考虑到假日期间,外地游客多,为了度过一个安静舒适的假期,他在搜索重庆各区县的旅游资源时,留意到距离主城近500公里的巫溪县,查了攻略后,就打定主意携家带口去这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小县城。
    周玉儒表示,他和妻子都是“90后”,还有一个未满3岁的孩子,找一个没那么拥挤,又从没去过的地方度假,既有旅游的新奇感,也没那么累。
    同样,今年31岁的佘杨在假期前,打开地图,重点研究与贵州相邻省市的小县城。“沿海和北方的城市是指望不上了,时间不够,云南、重庆一些原本小众的地方,今年热度也上来了……”一番斟酌后,他选择了云南元谋县这个记忆里只存在于历史书本里的地名。
    周玉儒和佘杨的选择并非个案。5天长假,上班族、年轻人既不想待在家里,也不想到热门景点扎堆,于是便将搜寻目的地的眼光,落到一些不知名的“小”地方。
    记者注意到,“五一”假期结束后,关于“下沉式旅游”的探讨仍在继续,不少今年在网红城市、热门景区极限“拉练”过的游客纷纷表示,“十一”假期,他们更愿意选择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方游玩,深入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和旅游乐趣。
    (《工人日报》2023年05月07日第02版)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七、综合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 请根据以下材料,为这篇新闻报道拟一条标题、一条导语,并根据材料内容写一条评论。
    一架满载巫山脆李的中国邮政航空公司波音B737全货机从重庆巫山机场飞往江苏南京,这是“脆李航班”中的一幕。
    据了解,“脆李航班”作为重庆市第一条专门为当地优质农产品外销保驾护航的全货机运输航线,自2022年首季开通后,共计飞行了15个班次,运输总量为195吨。第二季“脆李航班”运行周期将增加到20天,整个“脆李季”预计运输总量超过300吨,在全国超过1000座城市实现“次日达”。
    今天下单,明天见李
    在脆李丰收期间,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迎来了一年之中最繁忙的时节,公路上,一辆辆冷链物流车停靠在路旁,工作人员忙碌地将一箱箱包装好的脆李搬到车上;果园里,果农和游客头顶烈日手提竹篮,采摘着丰收的喜悦。
    与此同时,在蓝天之上,一架架装载脆李的专机带着果农的希望和消费者的期盼,从巫山驶向南京、成都、武汉等地,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可以“今天下单,明天见李”。
    “昨天我下单了10斤巫山脆李,今天晚上便摆上果盘。”在南京工作的张菲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则为“脆李航班”点赞的视频。她说,常年在外地工作,每到夏季,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脆李。以前,要么吃不上正宗的巫山脆李,要么就是因运输时间长,收到脆李后大多数已经坏了。
    记者了解到,巫山脆李味道脆爽甘甜,但保质期短,过去因为物流不便,经过几天的运输后往往会影响品质和口感。为切实解决巫山脆李物流难、销售难的问题,2022年7月,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利用自主航空网和巫山机场区位优势,成功开行巫山脆李邮政航空极速鲜专机,实现在24小时内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快速送达国内主要城市。
    重庆巫山神女峰机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世桂介绍,巫山脆李由产地运至巫山机场装入货机用时7小时,装机后0.5小时航班起飞,空中飞行约1.5小时后在南京机场落地,在南京经2小时中转,再经平均2小时空运至全国各地,“脆李航班”的开通,即巫山脆李从产地到全国各主要城市落地约13小时,首日寄递,次日晚前可送达客户,达到了“今天在巫山枝头,明天在百姓家头”的效果。
    “脆李航班”再升级
    巫山机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2年,首季“脆李航班”共飞行15个班次,运输总量为195吨;今年,“脆李航班”在脆李峰产期,每天将执飞两班,整个脆李季预计飞行约30班,运行周期也将从去年的15天增加至20天,整个“脆李季”预计运输总量超过300吨,并实现全国超过1000座城市次日达。
    该负责人表示,巫山机场还制定“一对一”保障方案,通过增加保障人员、优化脆李收运路线、建立货物爆仓预案等方式,迎接运输高峰,确保脆李到达机场后90分钟内即可进入飞机货舱。
    “重庆邮政定制了‘邮政专车直发’服务,在巫山县脆李主要产区设置了198个邮政收寄服务点,让果农实现‘零距离寄递’。”中国邮政巫山县分公司总经理李拥军说,邮政冷链专车可以让脆李从果园直发机场、重庆中心城区、成都、武汉等地,进一步打通了脆李的出村进城之路。
    此外,为确保全国各地在24小时内品尝到“生鲜”美味的巫山脆李,巫山机场与中国邮政航空协作,在航空转运环节开通绿色保障通道,包括优先留仓、优先过磅、优先安检,建立起“田间地头现场采摘—邮政专车直发—快速转空运直达全国”的陆空联运体系。
    破解了物流难题后,巫山脆李的销售更加火爆。当地果农表示,从最初的扁担挑进县城,到如今的足不出户就能卖往全国各地,物流便利了,价格也上去了。“精品脆李从最开始的几元一斤,至现在的二三十元一斤,一年比一年卖得好,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
    依托“脆李航班”的成功打造,当地脆李鲜果电商和销售市场逐渐形成了果农采摘、电商采购、货机速运、快递到家的24小时运输产业链。被当地群众称为“致富果”的巫山脆李正加速飞出三峡库区。
    “致富果”成“三栖明星”
    “目前,巫山脆李朝着‘三栖明星’的方向发展。”巫山县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脆李航班”让脆李快速走向全国;郑渝高铁让脆李成为旅游的“伴手礼”;三峡游轮则给脆李增添了“旅游属性”。
    该负责人表示,巫山县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的构建,不仅让巫山脆李行销全国各地,促进果农致富增收、推动乡村振兴,还进一步推动了巫山的农文旅深度融合。
    对于来自江西南昌的游客周远航,一家乘坐三峡游轮一边欣赏壮美秀丽的峡江风光,一边采摘品尝长江之畔的巫山脆李。“之所以坐游轮到巫山,是因为不久前感受了‘今天下单,明天见李’的快捷运输方式,查询公开资料后,我们萌生了到脆李产地亲手采摘的念头。”
    而通过郑渝高铁,巫山旅游的客源市场也从过去以“长江游轮+短途高速”为主,向郑渝高铁沿线城市郑州等重点城市延展。其间,巫山脆李也成了不少返程游客的“伴手礼”。为适应“伴手礼”需求,巫山县还对脆李的礼盒包装进行了提档升级。
    得益于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和旅游路线的打造,巫山脆李的年产值超20亿元,已带动9000余户果农3.5万余人脱贫致富。
    (《工人日报》2023年10月14日第04版)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切换科目
切换考试

已购买考试(0)